内容:
徐州市近期发布的调研报告揭示了基层社会工作面临的困境:人手不足、待遇不佳。虽然社会工作与我们日常生活紧密相连,但社会工作者往往面临着“干得多,拿得少,不被重视”的尴尬局面。他们如同基层运转的“螺丝钉”,却常常因缺乏系统的专业支持而陷入困境。
那么,一线社工到底有多缺呢?报告指出,徐州丰县有3325名社区工作者,整个社会工作队伍超过5000人,但真正持证上岗的专业人才却不到2%。大多数社工只能“凭经验”工作,缺乏专业的支持。
为什么会这样呢?一方面,农村地区的吸引力确实较弱,丰县这样的边界县,青壮年劳动力大多流向了更发达的城市,愿意留在当地的大学毕业生更是少之又少。另一方面,待遇问题成了“拦路虎”。很多无编制的社会工作者拿着最低工资,干着最杂最累的活,看不到发展的希望,自然难以长期留任。
留不住人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?核心在于待遇低、前景差、缺认可。许多社工感到“拿着最低的工资,干着最苦最累的活儿”,尤其是那些没有编制的工作人员,福利待遇比有编制的同事差一大截,工作量却一点不少。同时,职业发展前景受限,看不到晋升机会,加之缺乏社会对社工职业的认同感,工作积极性自然难以提升。
那么,基层社会工作该如何破局呢?报告提出了四点建议:
- 拓宽引才渠道,吸引人才。对于丰县这样的地方,可以重点吸引本地出去上学或创业的年轻人回乡工作。同时,注重实际的服务能力和稳定性,而不仅仅是学历和职称。
- 提升素质,让社工更专业。通过技能培训和学历提升支持,提升社工队伍的整体素质,让社会工作更加规范化、专业化。
- 改善待遇,真正留住人。提供舒适的居住环境、配偶工作安排、孩子上学等福利,消除社工的后顾之忧。同时,增加表彰奖励,让社工感到工作有价值。
- 提升无编制社工的福利待遇。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,为无编制社工争取更稳定的收入来源,并逐步消除编制带来的福利差异。
基层社会工作者是我们日常生活的重要支撑。他们是社区居民的“贴心人”,是基层事务的“多面手”,更是社会稳定的“守护者”。希望有一天,当我们谈起基层社工,不再是“累、穷、苦”,而是“专业、有前途、被尊重”。
对于如何改善基层社工的待遇,或者你有没有见过特别有责任心的社工,欢迎留言分享你的看法!
百度分享代码,如果开启HTTPS请参考李洋个人博客